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新春走基層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務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清代煮賑略述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新春走基層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務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5年02月0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清代煮賑略述

在我國歷史上,施粥習俗曾廣泛流行于民間。據記載,自宋朝以來,施粥就成為春節(jié)期間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至清代,施粥更是成為一種社會公益活動,許多寺廟和慈善機構都會在春節(jié)期間組織施粥活動。

   在春節(jié)這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施粥習俗更是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通過施粥,人們向貧困者傳遞溫暖和祝福,同時也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幸福安康。

   施粥也是清代煮賑的最主要方式。煮賑,即災害發(fā)生后,將食物烹飪熟后無償提供給饑民食用,使其避死。除了擔粥沿街施粥外,煮賑一般在粥廠舉行,食物以米粥為主,兼之米飯及其他食品。

   清代的煮賑分為官賑、民賑、官督紳賑三種形式。官賑粥廠又分為常設粥廠和應急粥廠。施粥主要用來彌補其他賑濟之不足,尤其是在未賑之先與大賑之后殊為重要,可以說煮賑是花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大賑濟效果的救濟方法,也是賑濟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手段,故而有其獨特價值。

  煮賑的時間

   煮賑的時間一般“自冬十一月初一日起,至春暮而止?!庇腥擞^察到“民餓死與為盜正在十一、十二月之間”。因為“此際草根樹皮,無從得覓,無粥則有死而已”。無論夏災還是秋災,一經受災,即便不絕收,也會歉收,而災情一般會影響到來年,也就是說被災之地到第二年收獲前是一直需要賑濟的?!捌渲巩斣谌鲁跹?,此時草木既已萌芽,饑者或有賴于一二也?!比糁笾嘀痢跋乃脑拢瑒t天氣炎熱,粥多酸饐,不可用矣”。另外,旱災、澇災特性不一,旱災緩,水災急。通常發(fā)生旱災時,黎民家中或有余糧,尚可維持;遇上水災,田地、房舍以及貯糧盡數(shù)淹沒,轉瞬就會因乏食而有餓死之憂。因此,設粥廠煮賑在時間上,“貴早而不貴遲,枵腹者不能再候也……貴久而不貴暫,禾麥未熟,不能自食也”。常設粥廠煮賑時間,“京師五城,每年十月初一日起,至次年三月二十日止,按城設廠,煮粥賑濟”,“直省省會地方,照京師五城例,冬月煮賑”。

  煮賑的地點

   設置粥廠的地方,一在受災地區(qū)。《救荒》中建議:“州縣官先畫分界,小縣分為十四五方,大縣二三十方,大約每方二十里?!薄岸嘀渺嗨=窦让糠蕉铮瑒t以當中一村為爨所,州縣出示此方東至某村、西至某村、南至某村、北至某村,但在此方之內居住饑民報名者,方得每日至中村就食,令保甲察之。不在此方之內者,令還本方,不得預此方之食?!薄痘恼l議》中也建議:“立為施賑煮粥之處,大抵相距不過十五里?!卑褳牡貏澐殖尚〉膮^(qū)域然后設廠,是為了使災民不必遠徙即可食粥,因為粥廠“貴近而不貴遠,貧病者不能遠步也”。二在被災地區(qū)周邊的通衢大邑,為的是截住外出覓食的流徙災民?!痘恼惭浴分蟹Q:“必于通都大衢量搭小廠……流莩所過,并聽就食。”

  組織者及米石柴薪來源

   古代對災民的賑濟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政府舉辦的“官賑”;二是地主紳士舉辦的“民賑”。兩者結合的形式可稱之為“官督紳賑”。官賑與民賑區(qū)別有兩個方面:一在組織管理上;二在米石柴薪的來源上。煮賑最主要的用度有三項:一是米糧;二是柴薪;三是雜費如書役、水火夫的工食費、燈油、修繕棚場等費用。

   清代政府權力膨脹,向社會事務全面插手,承擔賑災工作較多。煮賑是救災手段之一,無論發(fā)生大小災荒,清政府經常施粥賑災。賑災粥廠卻時時受到督撫乃至皇帝的控御。如京師常設粥廠,“每年開賑之初,由部先期題明,知照都察院暨倉場衙門,屆期該巡城御史備具文領,徑赴倉場衙門請領米石,并赴部請領薪銀。每日散賑,由該御史親身散給。該都察院堂官不時稽查,倘有不肖官吏,私易米色,通同侵蝕者,指名題參。每年用過銀米,由五城報銷”。地方受災,雖然賑災錢糧出自政府,但由于清代官員數(shù)量較少,具體負責人不全是官員,有時“州縣煮賑……城內委官主之,四鄉(xiāng)擇鄉(xiāng)官貢監(jiān)之有行者主之”。

   官賑施粥中米石配給屬于賑災籌措錢糧的一部分。煮賑與放賑相比規(guī)模較小,所以在用度上有其自身特點。如嘉慶十九年(1814年)河南被災,河南巡撫札布政司臺函中“至各廠需用米石,先動捐資。如果再有不敷,據實冊報,準其酌動常社倉谷添補煮用”。先動用的是“捐資”而不是“常社倉谷”。有時動用常平倉谷煮賑還得奏請皇帝預聞,如《撫豫恤災錄》中記載道:“奏奉諭旨,準其酌動常平倉谷,于本年十二月、明年正月設廠煮賑?!?br>
   官賑施粥常設粥廠更是以不取正項錢糧為準則。如雍正十三年“奏準,陜西省城隆冬煮賑。于糧道每年報出贏余糧石內動用”?!敖K省長洲、元和、吳縣,每歲歲底各設一廠煮賑?!裁资阪?zhèn)江府截漕增米內動給,銀兩于存公項下動給。……陜西省咸寧、長安二縣,每歲歲底,南北兩關設廠煮賑……所需銀米,于道倉盈余下動給?!庇械倪€用官員繳納的罰款銀賑粥,如甘肅省“皋蘭縣每于冬月,在司庫請領各官記過銀兩,設廠施粥,以濟貧民”。清代政府也會經常鼓勵士紳捐輸,利用捐資供應常設粥廠煮賑。光緒五年(1879年)揚州新舊城設廠施粥錢米柴薪全由捐輸而來,最大一筆捐資是淮南總局撥場商、運商的捐款,這也是唯一帶點官方色彩的捐戶。其他則是錢莊、糧行、書屋、當鋪的捐資。因煮賑可徐徐進行,并不急于一時,動用捐資及各地閑散錢糧,而盡量避免直接動用正項救荒錢糧是官辦煮賑的一個原則。

   在清代,紳士也經常參與賑災。地主在明清時期地位遠不如介于官民之間的紳士。紳士是一群地方精英,是與政府權力相對應的民間權利集團。作為“一鄉(xiāng)之望”“四民表率”,紳士在民間承擔多種社會職責,參與著地方社會的管理。由于地方事務繁巨,州縣官必須借助紳士來實施治理,沒有紳士的參與和支持,地方行政活動就會陷于癱瘓。煮賑是他們賑災能力所及的最佳方法。個人煮賑畢竟力量有限,采用的也就是古代所稱的“擔粥法”。如乾隆二十年江蘇如皋縣饑荒,生員陳光泗,自己出資“煮粥三四石,至普濟堂給餓者,頃刻而盡?!魅召I炊餅數(shù)千給之”。紳士群體出面賑濟,以集體的力量捐資煮賑,是清代較為常見的一種形式。如湖北鐘祥縣的一個地方名流胡靖國,長期致力于慈善活動:“乾隆己亥,歲大饑,官請賑,猶待報。靖國捐數(shù)千石,糾同鄉(xiāng)有力者,設粥廠先食餓人,所全活甚眾。”“官督紳賑”的粥廠,與紳士的“民賑”情況相似,也是由紳士地主籌集非官方的錢糧,不同之處在于,規(guī)模較大的,政府就會出面參與,提供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協(xié)助。

  粥廠之制

   無論官賑粥廠、民賑粥廠,還是常設粥廠、應急粥廠,雖然名目稍異,但體制終歸是一樣的。

   粥廠的“廠”,字義為棚舍,即簡陋的建筑。粥廠通常設在廟宇、會館附近,或者離水源較近的空曠之地,若其地無房屋,則搭席棚,圍柵欄,使其有相對固定場所,能夠遮風避雨。粥廠其實就是一個簡易的大食堂,廠內按照功能分為三個區(qū)域:一是廚房區(qū),其設施以灶具為主;第二個是就餐區(qū)域,其設施有方桌、板凳、棉墊、燈籠等;第三個是倉庫儲備區(qū)域,有米倉、炭房、柴薪房、籌房(籌:粥廠向饑民發(fā)的食粥憑證)、公所(職事人員辦公場所)。

   粥廠的職事人員有:總管(粥長)、掌簿、司積、灶頭、炊手、柴夫、水夫、更夫。以上職員除前三者,若是官賑則官府派遣,如是紳賑則由紳士公推,但不管官賑還是紳賑,選定的負責人通常是有學銜的地方紳士,其余皆多從粥民中選任,并付給酬薪。廠內外也會有一定數(shù)量的府衙兵丁,看守大門,維持秩序??偣苣艘粡S之長,掌簿司掌登記領粥人姓名、人數(shù),司積掌管米糧出入。食粥之人每日增減不同,掌簿人員須先一日報人數(shù)給司積人員,由司積人員核定下一日煮粥之量。

   粥廠所用米糧因地而異,但以大米為主。有些地方會用其他農作物。如秦州會用到包谷,西寧會用到青稞。各地煮粥時也攙雜其他糧食作物,如“皋蘭往年隆冬煮賑,每鍋用粟米四倉升,豆面四倉升”。江淮地區(qū)常把大麥磨成面粉,將碎米、麥面二、八拌勻,即可煮粥?!按篼溍孀樱?、揚、徐、海貧民借以日食,收買甚易。”據說這種濃糊粥只會吸引真正的饑民來食用,可見味道很差。有的還會用菜葉制作黃虀,然后“和米煮粥食之。每米二斗,可當三斗之用。雖不及純米養(yǎng)人,而充塞饑腸,聊以免死,亦儉歲縮節(jié)之一法也”。而此法也被倡導推廣。有的地方不煮粥,“嘉慶十五年,甘肅省夏禾被旱,涼州等處先設粥廠接濟,武威令稟請將倉貯小麥內動支炒磨,散放炒面”。有的條件稍微好的一點粥廠,還加點腌菜,如江蘇長洲等縣的常設粥廠,按“每大小口四十口,日需鹽菜二斤”。粥廠使用其他農作物,可以豐富煮賑食物,節(jié)省用米,同時減少了對大米的依賴。

   散粥通常一日一次。因為一廠動輒供成百上千人食粥,所以煮粥也并非易事。是以夜半時分即生火煮粥,平旦粥已煮稠,待溫度降至適宜食用后散放。據載,饑民久饑之后,有食熱粥畢即死之事,“崇禎庚辰年,浙江海寧縣雙忠廟賑粥,人食熱粥,方畢即死。每日午后,必埋數(shù)十人”。為此,粥廠有時會貼出警示標語:“食粥太熱者,亦立死無救!”或者“令人時時高唱于粥廠之中,使瞽目者與不識字之人皆知之,庶可自警”。每日饑民自帶器皿云集廠外,待鳴鑼開廠后,陸續(xù)入內。粥廠或發(fā)給飯籌,饑民憑籌排隊食粥,或令其席地而坐,等待分粥。有的還區(qū)別男女,按“先女后男”的原則分為兩處領粥。方法不一而足,但總以便于給粥,兼顧全面,杜絕重食,維持秩序井然為率。

   散粥之量。清政府所規(guī)定的放賑散糧的標準是:“大口日給米五合,小口二合五勺?!钡拦馐辏?833年)的一道諭旨中提到“改散粥為放糧”時,“按大口三合,小口減半”的標準“五日一放”。乾隆年間余姚煮賑,大約每口給粥米三合。而嘉慶庚午年甘肅煮賑賑濟標準為“大口糧五合,小口糧二合五勺”。江西省城南昌新建縣的冬季常設粥廠規(guī)定“無論大小口,每口日需粥米四合”。由此看來,煮賑所施粥米每口大約在三到五合之間,一般不會超過散糧標準。

 ?。〒侗狈矫褡宕髮W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