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公益資訊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務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大學生在鄉(xiāng)村開起“照相館”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公益資訊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務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24年08月2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大學生在鄉(xiāng)村開起“照相館”

“一二三!新城村的玉米甜不甜?”隨著相機快門聲響,一張小朋友高舉自家土地上豐收的玉米的笑臉被定格。這個暑假,云南省昌寧縣新城村變得格外熱鬧。由西南大學40多名志愿者組成的 “西小蘭”實踐服務團在這里搭建起了一間臨時“照相館”,免費為當?shù)鼐用衽臄z肖像照和全家福。

   昌寧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瀾滄江穿境而過,周邊是層巒疊嶂的山脈。對大部分村民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走進專業(yè)攝影棚。聽說這些年輕人從1300多公里外的重慶帶來了單反相機、補光燈、KT背景板,大家好奇地圍上來,左右打量,小朋友們更是興奮得蹦蹦跳跳,對著鏡頭做出各種鬼臉。

   同樣,貴州省赫章縣的這個夏天也有些不同尋常。來自暨南大學“映像”青年志愿服務隊的大學生以當?shù)氐淖匀伙L光和文化特色為背景,免費為60歲以上的老人拍照,今年已經(jīng)是他們在全國鄉(xiāng)村開展公益拍攝的第11年。

   近些年,深入田間地頭為村民免費拍照的大學生隊伍還有不少。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佳縣實踐團曾在泥河溝村開設“黃河照相館”,記錄下百余名勞動人民樸實的笑容和鄉(xiāng)村故事;華中師范大學的學生在云南省大理市海東鎮(zhèn)搭建起了“公益照相館”……

   農(nóng)民的笑容、田野的豐收、村莊的新貌……這些瞬間,被大學生們的鏡頭捕捉,匯聚成了年輕人眼中的鄉(xiāng)村振興。暨南大學“映像”志愿服務隊現(xiàn)任隊長陳逸覺得,這是一堂開在田野里的“鄉(xiāng)村思政課”,“年輕的我們理解了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了要為鄉(xiāng)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的決心”。

  展現(xiàn)新時代鄉(xiāng)村風貌

   “你喜歡自己家鄉(xiāng)的什么呀?”每拍一張照片,“西小蘭”志愿者總會問小朋友們這個問題。

   “我喜歡可以抓到螃蟹的小河?!?br>
   “我喜歡學校里的小胡老師?!?br>
   “我喜歡家鄉(xiāng)的泥土,它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每一年都能長出新的玉米和麥穗。”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本科生付昱曉是團隊攝影師之一,這是她第一次參加社會實踐。出發(fā)之前,有經(jīng)驗的同學信誓旦旦地告訴她:“你去到那里,就一定會愛上那個地方的風土人情,等你離開時肯定非常不舍。”付昱曉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她心想:社會實踐能有這么大的能量嗎?

   到達新城村當天,40多名“西小蘭”志愿者便馬不停蹄地開始著手搭建攝影棚。為了給村民留下獨一無二的“人生照片”,年輕的他們還特意提醒大家可以帶上自己最珍貴的“寶貝”一起拍攝。于是,有人捧來了自家種的玉米、辣椒、花生,有人拿著親手制作的風箏、草帽,還有人抱來了一只小貓咪。

   在這里,付昱曉遇到了一名手捧簡筆畫前來的小朋友,想要與這幅用五顏六色的畫筆描繪出的村子合影。面對攝影師的提問,這位小朋友的回答是——“最喜歡村里建起來的新房子”。

   隨著深入村落,付昱曉見到了小朋友們描述的新房子、小河和泥土,“村落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的房屋間橫貫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遠處就是大片大片的田野”。后來,付昱曉從村民口中得知,前些年國家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與農(nóng)村危房改造工作,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大家對土木結構的老院落進行加固改造,又蓋起了很多新房子,家家戶戶還添置了電視機、洗衣機和冰箱。

   “我們希望志愿者用照片記錄村民純真笑容的同時,展現(xiàn)新時代鄉(xiāng)村風貌,引導大學生思考自己與鄉(xiāng)村振興的關系?!闭勂鸫罱ā肮嬲障囵^”的初衷,“西小蘭”實踐服務團指導教師張菲倚告訴記者,“照相館”能夠讓社會實踐的意義具象化,大學生有機會深入農(nóng)村,了解農(nóng)村的發(fā)展現(xiàn)狀,感受農(nóng)民的生活變化。

   今年是“西小蘭”們深入鄉(xiāng)村拍攝的第三年。每年暑假,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李育榮都會加入這支團隊,至今,她的相機已經(jīng)記錄下了上千張鄉(xiāng)村里的瞬間。在眾多的照片中,李育榮最喜歡的還是一張抓拍照,照片中是一位扛著鋤頭、頭戴草帽正趕往田間鋤草的大叔。她說:“鋤頭、草帽和田野代表著農(nóng)民大叔對豐收的期望,他帶著希望行走在通往田間的路上。”

   陳逸印象最深的一張照片也與“路”有關。22歲的陳逸曾連續(xù)3年下鄉(xiāng)拍攝,在廣東省梅州市城北鎮(zhèn)上村村入戶走訪拍攝時,她偶然得知一位名為古天宏的高齡老人,但老人不在家中。家人告訴志愿者,自從家后面山丘上的新路修好,老人每天都會去那條水泥路上走一走、踩一踩。后來,陳逸果然在這條水泥路上見到了一位頭發(fā)灰白、身形佝僂的老人,并用鏡頭記錄下了老人與這條水泥路的合影。

   陳逸覺得,這張照片捕捉到的是“幸?!?,“我們切實感受到農(nóng)村地區(qū)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縮短了城鄉(xiāng)之間的距離,也為當?shù)鼐用駧砹藢崒嵲谠诘谋憷薄?br>
  照片承載著厚重的記憶

  “對于村民們來說,一張免費的照片到底承載著多少意義?”

   出發(fā)拍攝之前,“映像”志愿服務隊隊員洪依琳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她心想:“也許只是打開手機,輕而易舉就能拍攝下的街道、天空、小花小草,這些瞬間可能很快會被新的圖片覆蓋?!?br>
   今年暑假,“映像”志愿服務隊將鏡頭對準了赫章縣金銀田社區(qū)。這里是全國70萬人以上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其中95%的居民是脫貧戶。12名志愿者經(jīng)歷了高鐵、大巴、步行的輾轉,才最終抵達這個被山脈環(huán)繞的社區(qū)。

   聽說社區(qū)來了一群會拍照的大學生,各家各戶的老人們早早地在攝影棚前排起了長隊。志愿者們也迅速分工并投入到各自的崗位:負責登記信息的同學有條不紊地進行記錄,傾聽每位老人的拍照需求,并為老人發(fā)放號碼牌;負責引導的同學盡管對當?shù)胤窖圆簧趿私?,但依然盡力引領著老人前往攝影位置;攝影師則專注于調(diào)整光線和角度……

   自“映像”志愿服務隊創(chuàng)立之初,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高玉芬就開始擔任指導教師。11年來,她陪伴著大學生志愿者們走過了廣東潮州、湖南溆浦、四川達州、江西豐城、陜西寧強、云南騰沖等地。截至今年7月,他們已為全國7068位老人沖洗出了8119張照片,并贈送出7303個相框。

   高玉芬告訴記者,生活在農(nóng)村的老人很少有機會去照相館拍攝一張正式的照片,甚至有些老人的遺照也只能用身份證上的照片。

   “我們希望讓這些老人當一次‘主角’,用一張小小的照片體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對老年人生活的改變,也能增強年輕人的社會責任心?!迸c日常拍攝不同,志愿者們在為老人拍照時需全面掌控每個細節(jié)——拍照姿勢、拍照角度、攝影構圖、修圖,直至最終的相片打印。為了讓學生們理解“生命”,高玉芬還會在拍攝前引導他們思考:老人希望這張照片呈現(xiàn)出怎樣的自己?老人又會把這張照片留給誰?

   第一次與這么多陌生的老人打交道,“映像”志愿服務隊隊員杜婧依起初還有些手忙腳亂,但不久之后,她就發(fā)現(xiàn)這些老人的可愛之處。有一次,她看到一位老人拿著路邊的格?;ㄎ⑿χ郎蕚渥ヅ?,沒想到老人將花送給了她。還有一位老人,在拍完照片后緊緊地抓著她的手,堅持帶志愿者們?nèi)ゼ依锍燥?,還緊緊地擁抱這群年輕人,不斷說著“謝謝”。還有老人特地回家換上少數(shù)民族服飾前來拍照,排隊間歇不斷整理衣領。

   “這些老人們的愿望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夠給子孫留下一張好看的照片。因此,大家看到照片中老人溫暖的笑容,總能感覺到一種堅韌、向上的生命力?!焙芏嘀驹刚叨荚蚋哂穹冶磉_過相似的感受,這也是大家堅持11年為農(nóng)村老人拍攝的原因。

   今年是林維燕第一次擔任“映像”志愿服務隊帶隊教師。她記得,在赫章縣,一位名為廖學順的百歲老人戴著粉紫色珍珠項鏈,背著印有卡通圖案的挎包,顯得格外精神。志愿者們親切地稱呼她為“HeloKitty奶奶”。拍攝過程中,志愿者們夸贊她說:“奶奶,您穿得好美??!”聽到肯定,老人笑著點頭說:“我特地穿成這樣來拍照,這樣拍才好看?!薄斑@些照片讓更多人看到了鄉(xiāng)村的美好,這里不僅有新修的道路、新建的房屋,還有老人們臉上洋溢的笑容?!绷志S燕說,這張小小的照片其實承載著厚重的記憶,“不僅能夠讓老人們感受到尊重和關愛,也能讓年輕人學會傾聽、理解和傳承,感受生命的力量”。

  從“記錄者”變成“參與者”

   洪依琳在香港長大,參加社會實踐之前,赫章縣是她從未聽說過的地方。直到她踏上這片土地,目睹了這座小縣城里的景象——嶄新的樓房、熱鬧的廣場,千人“村超”和露天電影,還有彝族、苗族、白族的居民在這里安居樂業(yè)。洪依琳感慨地說:“我看到了國家力量和民族融合,越是深入了解祖國,越讓我們更熱愛她?!?br>
   洪依琳萌生了一個新想法。她覺得,中國美麗鄉(xiāng)村還缺乏對外展示的窗口,那些隱藏在群山綠水間的傳統(tǒng)村落、承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老街小巷,都在等待著年輕人重新講述它們的故事?!耙苍S‘公益照相館’只是一個開端,未來我們會努力讓世界看到中國鄉(xiāng)村的獨特魅力,同時為當?shù)氐穆糜伟l(fā)展和文化傳承帶來新機遇?!焙橐懒照f。

   同樣,“西小蘭”志愿服務的隊員們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暑期教育成了問題,而且普遍缺乏美育教師。為此,大家在昌寧縣設立了西南大學假期教育幫扶工作站,對新城村及周邊村落100余名學生進行教育幫扶。付昱曉當起了小朋友們的普通話老師,李育榮承擔起了美術課,其他志愿者也各自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開設了“創(chuàng)意美育課”“傳統(tǒng)禮儀課”“物化實驗課”等特色課堂,引領孩子們從課堂中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之美、了解傳統(tǒng)文化、探索科學奧妙。

   去年,“西小蘭”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實踐團榮獲全國“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優(yōu)秀品牌項目。張菲倚一直記得,“西小蘭”志愿者里有一位來自大山的孩子,從報名時他就毅然決然地表示一定要跟隨“西小蘭”再次踏入大山。支教的那些天,他帶著小朋友們?nèi)ド焦壤镒轿涷啤⒖匆雇淼男强?,也會在課堂上分享大山外面的世界。

   在張菲倚看來,不管是拍照還是支教,這些活動的意義遠不止于一張照片或一節(jié)課堂,“這些大學生們所做的更像是在孩子們心中播下希望的種子,激發(fā)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向往”。

   改變不僅發(fā)生在鄉(xiāng)村。從田野回到大學校園,幾乎每名大學生都有了一些變化。比如,陳逸會特意關注社會上的困境群體,還專門加入了另一個志愿服務組織,為福利院兒童提供免費英語教學服務。李育榮會專門學習一些授課方法和技巧,為自己接下來的美育支教做準備。

   今年3月,“映像”志愿隊入選“廣東省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前些年,“映像”志愿隊時隔7年再次回到了廣東潮州,探望他們拍攝過的老人。有的老人已經(jīng)過世,志愿者為他們拍的照片成了遺照;有的依然積極生活,不過鬢角又添了白發(fā)。志愿者們舉起相機,再次定格下老人的笑容。

   回想起這些年在鄉(xiāng)村開“照相館”的經(jīng)歷,高玉芬依然十分感慨,她見證著大學生們從鄉(xiāng)村“記錄者”到“參與者”的蛻變歷程。高玉芬說:“這些經(jīng)歷讓同學們感受到百姓的善良真誠,培養(yǎng)同學們對中華民族更深厚的情感認同,讓他們對家國情懷有更強烈的感知和體驗?!?br>
  (據(jù)《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