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社會工作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公益資訊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新聞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朱熹的慈善思想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社會工作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公益資訊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新聞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23年02月0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朱熹的慈善思想

    作為理學集大成者的朱熹,在繼承傳統(tǒng)儒學慈善倫理的基礎上,認為,是一個“本由親立”“以己及人”的過程,強調(diào)“天下國家之大務,莫大于恤民”。

    慈善即“仁之施”

    “仁”是儒學倫理思想的核心,先賢孔子以“愛人”釋“仁”,朱熹在繼承這一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謂“愛人”為“仁之施”。對于慈善所源自的人心之仁,他從天地之心的本體論高度來論述,“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為心”,“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氣以生,故此心必仁,仁則生矣”,指明了人心之仁的內(nèi)在根據(jù)在于天地宇宙具有的道德本體。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扶助他人是天理本然如此。

    踐行仁愛之心,就是愛心的表達,就是愛心見諸行動。慈善是對于需要幫助的人的一種善行、善心、義舉,慈善與愛緊密相關。這種表現(xiàn)為愛的慈善行為是一種出于內(nèi)心自愿的、不求回報的行為,是一種自覺的社會責任,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價值顯現(xiàn),不可以摻雜任何的利益考量?!跋绕涫轮y,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救助遇到困難的他人,不講求任何回報,就是仁。朱熹視創(chuàng)立社倉、救民之難的慈善為“施仁之意”,他在創(chuàng)立社倉時說:“量出谷米,恭稟圣旨,建立社倉,庶幾益廣朝廷發(fā)政施仁之意?!?/p>

    創(chuàng)立社倉,除基于現(xiàn)實的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作為理學家的一種社會理想,即人人樂于為善,“孝于親,慈于眾,則民忠于己。善者舉之而不能者教之,則民有所勸而樂于為善”。創(chuàng)立社倉,扶危濟困,就是朱熹“仁之施”的實踐。

    “本由親立”“以己及人”

    雖然慈善是一種愛的情感表達,但是在孔孟的儒學中,愛體現(xiàn)出了由“親親”到“仁民”的秩序性,這種愛的秩序性落實到現(xiàn)實的慈善實踐,會使我們對陌生人的愛變得微薄。換句話講,先秦儒家的慈善倫理是一種基于“親親”的血緣親情倫理,很難對家庭或家族之外其他陌生人進行有效的救助,而慈善就其本義來講,應是平等地看待所有人,無論他是我們的親人,還是路人。漢唐時期,儒家所強調(diào)的以“親親”為主要特征的家庭倫理觀念,受到以形上超越為特征的佛、道的挑戰(zhàn)。迨至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子繼承了儒學的“仁愛”思想,力圖解決傳統(tǒng)儒學“親親”與愛路人之間的內(nèi)在矛盾,從理一分殊的視角將“仁”納入理學思想體系,“仁以理言,通乎上下”,將“仁”作為天理的內(nèi)涵,從“理一”的形上層面實現(xiàn)了仁的本體化,愛路人的情感可以在此一體之仁下生發(fā)出來,“木神曰仁,愛之理也”,無論是親人還是路人,都有平等地獲得他人關愛的權(quán)利,普愛眾生,這是天理本然如此,人類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關愛他人應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但同時,朱子也在分殊的視角下強調(diào)現(xiàn)實中愛的差異性和秩序性,“乾則稱父,坤則稱母,不可棄了自家父母,卻把乾坤做自家父母看。且如民吾同胞,與自家兄弟同胞,又自有別”?,F(xiàn)實中,仁愛情感的發(fā)生機制是“親親”與親同胞具有一定的差別性,我們不能忽略這一基本的客觀事實。如偏于理一,就會過于強調(diào)平等之愛,而看不出人類情感自有的差別性,反而會使對他人的愛消弭在無差別的同一性中而難以彰顯。反之,如只是強調(diào)“親親”之愛的差別性,人的愛就會流入私欲而難以自拔,對路人的愛就無法施展?!叭收吖虩o不愛,然常急于親賢,則恩無不洽,而其為仁也博矣?!痹诂F(xiàn)實慈善實踐中,人總以愛親為出發(fā)點,把他人也當作親人一樣,以己及人,將自己“親親”的仁愛之情向外擴展。人應尊重差愛產(chǎn)生的客觀心理機制,即應以家庭為基礎,“博施濟眾,亦由此進”。總之,“親親”之愛是博愛得以展開的前提和基礎,而博愛是“親親”之愛向外擴展的結(jié)果。

    “天下國家之大務,莫大于恤民”

    南宋時期,由于時局動蕩,朱熹對恤民的慈善事業(yè)極為重視,將恤民與社稷事業(yè)結(jié)合起來,認為“天下國家之大務,莫大于恤民”。孟子在解釋《尚書》“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時,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觀。對此,朱熹進一步指出:“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輕重如此?!薄懊裰?,皆為致之,如聚斂然。民之所惡,則勿施于民。晁錯所謂‘人情莫不欲壽,三王生之而不傷;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 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危;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jié)其力而不盡’,此類之謂也?!彼麍猿秩寮业摹懊癖尽彼枷耄瑥娬{(diào)“王道以得民心為本”,不僅將國家和君王的命運直接與百姓聯(lián)系起來,而且站在經(jīng)界的立場上將百姓的貧富與君王的貧富聯(lián)系起來,指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 民貧,則君不能獨富”。如果一個國家的百姓富足,則君王一定不會窮困,而如果一個國家的百姓窮困,則君王就會失去富足的基源而變得窮困。簡而言之,君民一體,民富則君富,民窮則君窮。因此,國家的統(tǒng)治者要實行仁政,首先要使百姓變得富有。朱熹作為一名學者,正是在這樣的政治擔當下開展其社會慈善事業(yè)的。

    (據(jù)《中國非營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