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專題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社會工作
   第09版:社會工作
   第10版:社會工作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數(shù)字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千余座“長者食堂”溫暖鄉(xiāng)村振興路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專題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社會工作

第09版
社會工作

第10版
社會工作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數(shù)字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2年04月0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山東省日照市:
千余座“長者食堂”溫暖鄉(xiāng)村振興路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洪凝街道紅泥崖村黨支部書記張守英(左)在紅泥崖村老年食堂幫廚

    要讓老人像孩子一樣開心,不能讓他們像孩子一樣傷心。好好對待他們的晚年,就像我們小的時候,他們對待我們一樣?!边@段直抵人心的話語,出自山東省日照市一部關于養(yǎng)老工作宣傳片中的結束語。

    近年來,日照這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命名的東部小城,積極破解老齡化進程中農村老年人做飯難題,建起1300多座農村老年食堂,溫暖了滄桑的容顏,提升了鄉(xiāng)村治理的溫度,兌現(xiàn)著政府對農村老年人的關愛和承諾,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民以食為天。

    可在單位食堂安心就餐,可外出呼朋喚友聚餐,可宅家美團下單點餐,還可奏響鍋碗瓢盆交響曲做飯……對于普通人來說,解決一日三餐有多種選擇。

    然而,當交通不便、條件簡陋、老而失能等種種不利條件相疊加時,一碗熱乎飯,就是一位位農村老人的盼望、渴望了。

    這是曾經發(fā)生在日照市五蓮縣紅泥崖村的真實場景:

    2016年初夏的一個上午,與有些智障的養(yǎng)子相依為命的八旬老人郭公正很想吃頓水餃,便笨手笨腳地獨自忙活起來。盡管下鍋后的餃子皮兒開餡兒散,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兒子竟在餃子還未完全煮熟時就撈著吃了個精光。懷著半是愛憐、半是心酸的心情,郭公正餓著肚子走出家門,一個人蹲在院門口感慨萬千……

    同一天的晚上。一間光線昏暗的屋子里,62歲的陳為義一口一口地給年過八旬、因患腦血栓癱瘓臥床的老父親喂著飯。望著父親吃得無滋無味、沒精打采的樣子,陳為義十分自責:多想給老爺子做頓好吃的,可咱不會做呀!

    一頓可口的飯菜,成為這些做飯困難老人的奢求。

    當農村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生活,留守在村的老人就成為困難群體,養(yǎng)兒防老面臨現(xiàn)實的嚴峻考驗。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泵鎸ν獬鰟展ご蟪毕罗r村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國家在謀劃,基層在行動。

    紅泥崖村曾是市級貧困村,彼時,脫貧攻堅戰(zhàn)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紅泥崖村黨支部書記叫張守英,她像閨女一樣照顧公婆20多年,在村里傳為美談,人稱“閨女書記”。郭公正、陳為義等老人的生活困難,她在入戶中敏銳地捕捉到了,并開始琢磨破解之策。

    不久,在聽張守英介紹了郭公正的情況后,一位愛心人士當場為老人捐款2400元,請張守英轉交。送捐款的路上,張守英想,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支持下,郭公正老人不缺糧不缺油,所缺的,是把糧油做成可口飯菜的能力。與此同時,村里又有一些巧媳婦因照顧家庭無法就業(yè)而未擺脫貧困。于是,一個既能讓老人脫困、又能讓貧困婦女脫貧的好辦法在她腦海中產生了。

    “郭大爺,有人給您捐了2400元,以后還會幫助您。您看我是直接給您錢呢,還是用這些錢雇個人,給您做口好吃的飯菜呢?”

    “閨女,那敢情是雇人給做飯好呀!這樣,俺爺兒倆今后可就再也不用為吃飯發(fā)愁了……”郭公正激動的話語,讓張守英眼眶濕潤了。

    可村里還有十來位做飯困難的老人,他們怎么辦?

    于是,張守英一方面多方籌措資金,一方面緊鑼密鼓地收拾出兩間屋子做廚房、餐廳,請了位廚藝好的巧媳婦來做飯、搞衛(wèi)生,紅泥崖村的老年食堂,于2016年7月正式開張了。郭公正、陳為義們,到了飯點就來打飯,再也不用為吃飯煩惱了。每周一次香噴噴的水餃管夠吃,時令蔬菜更是讓他們吃出了新鮮的滋味、幸福的味道。遇到老人生病、下雨路滑,服務員還會把飯菜打好送上家門。那種一到吃飯就發(fā)愁、一頓飯連吃好幾天的日子,成為過去時。

    “皮薄餡香,食堂的餃子,那叫個好吃呀。到了飯點兒就開飯,這真是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美事!守英這閨女可算給俺們解決大難題了?!惫f。

    后來,村里還專門辟出4畝地,種上花生、黃豆、白菜、蘿卜,以降低食堂的運營成本;買來洗衣機,幫助老人們清洗衣服、床單。吃上了熱乎飯、穿上了干凈衣,成為老人們的暖心事。

    由于探索出“鄰里互助、居家養(yǎng)老、多元投入、脫貧解困”的“互助養(yǎng)老扶貧模式”,2018年,張守英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創(chuàng)新獎”。

    2021年7月1日,當擺脫了絕對貧困、實現(xiàn)了全面小康的中國人民喜慶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時,紅泥崖村與全國人民一道沉浸在歡樂中。這幾年,經過不斷摸索,紅泥崖村辦食堂的經驗越來越成熟。再加上縣民政局、鄉(xiāng)財政、社會愛心人士、老人兒女的支持和村集體經濟的壯大,紅泥崖村食堂具備了為更多老年鄉(xiāng)親提供伙食的能力,并成立了日間照料幸福院?!捌咭弧边@天,來老年食堂打飯的老人達到近百位。那天,張守英有些激動地說:“我們國家已經打贏了脫貧攻堅戰(zhàn),我們村也有了很大發(fā)展,我們的食堂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可以為更多鄉(xiāng)親開展服務。從今天起,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只交一塊錢,就可以來食堂吃中午飯。再過兩年,我們爭取讓全村60歲以上的400多位老人都來吃飯,大家說好不好?”

    “好!好!”熱烈的掌聲響徹紅泥崖村上空。

    “捧起熱飯心暖和,真心感恩共產黨。”這成為近百位老人的由衷心聲。

    2016年底,日照市做過這樣一個統(tǒng)計:11.79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59%,高齡獨居者占49.5%,無勞動能力和喪失勞動能力者占75%,因殘致貧者占15%,老弱病殘構成了貧困人口的主體。日照市委、市政府認識到,對這些人群來說,脫貧攻堅提供的物質保障使他們不愁吃、不愁穿,但他們自身能力的欠缺又讓他們吃不舒服、穿不干凈,解決好這部分困難群眾的吃飯、穿衣問題,保障他們的晚年幸福,成為日照扶貧人的一項特殊任務。

    脫貧攻堅中的中國廣大農村充滿活力,一地的好做法很快被總結、被推廣,紅泥崖村聘請貧困婦女照護失能老人的“一招解雙難”的做法,很快在五蓮縣、日照市乃至山東省得到推廣。在各地的成功探索下,老年食堂、互助養(yǎng)老、日間照料等做法先后被寫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央一號文件,基層的智慧轉變?yōu)橹醒氲臎Q策,發(fā)展為更廣泛、更豐富的實踐。

    在解決農村老年群眾吃上熱乎飯的過程中,日照市大力推廣紅泥崖村的經驗,又不局限于這一個村莊的經驗。

    政府主導高位推動,財政支持保障有力。日照市委、市政府將舉辦“長者食堂”當作實現(xiàn)高質量脫貧、提升群眾滿意度的關鍵舉措,專門出臺《關于推進“老有所養(yǎng)”工作的若干措施》,大力推進農村幸福院“長者食堂”建設。記者了解到,各地食堂多采用村委會、小學校等場所適度改擴建,將適老化改造元素一并融入。按照老年人口數(shù)量,食堂建筑面積在100—500平方米不等,平均投資在10萬—15萬元,不少食堂還與文化娛樂室、休息室、理發(fā)室、衛(wèi)生室、衛(wèi)生間等同步建設,滿足了群眾多方面的養(yǎng)老需求。市財政按照農村幸福院等級評定標準,對每個食堂給予3萬至5萬元一次性建設獎補,每年再給予5000元至1萬元的運營補助,各區(qū)縣也均配套出臺了獎補政策。目前,全市“長者食堂”按每人每天6元以上的標準,普遍采用“5+N”或“3+1+1+N”模式,即: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村集體、老人子女分別按比例承擔餐費。市級還專門招錄4000個鄉(xiāng)村公益性崗位充實到農村幸福院“長者食堂”,提供后勤和居家上門服務,既解決了低收入群體家門口就業(yè)問題,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又減輕了村集體經濟負擔。

    黨建引領集體領辦,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辦好食堂,必須有為民情懷、集體主義精神。日照市充分發(fā)揮村“兩委”班子的主觀能動性,各地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成熟一個開辦一個。在運營模式上不搞“一刀切”,集體經濟較好的村莊委托第三方運營,讓專業(yè)的人干專業(yè)的事;集體經濟薄弱村,以自營為主,低成本運行。目前,集體自營的占70.6%,第三方運營的占29.4%。在助餐方式上,也不搞“一刀切”,有條件的村莊單獨配建農村幸福院“長者食堂”,暫不具備條件或沒必要建設的,以中心村中央廚房配送餐的方式開展助餐服務。在飯菜標準上,還是不搞“一刀切”,以6元托底,結合物價指數(shù)和老人需求,科學制定餐費標準,提供就近、價廉的助餐服務。在助餐服務人群上,更是不搞“一刀切”,以鄉(xiāng)鎮(zhèn)為單位,對各年齡段老人進行統(tǒng)計測算和科學分析,根據(jù)各級財力和村集體收入情況,科學確定納入助餐人員的年齡范圍。

    小小食堂匯聚愛心,多元籌資開源節(jié)流。日照市積極發(fā)揮慈善基金的第三次分配作用,從“日鋼基金”、地方留成的福彩公益金、“慈心一日捐”等慈善資金中專門拿出一定比例,精準扶持經濟薄弱村,把錢花在“刀刃”上。此外,通過各種途徑的宣傳,引導愛心人士為食堂捐款捐物。如,莒縣解家河村老年食堂成立一年來,已收到愛心人士捐款14萬元。目前,全市累計接收部門單位、愛心企業(yè)、愛心人士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1760余萬元,有4300余名志愿者經常參與助老服務。“擺渡愛心老年食堂”負責人騰兆敏告訴記者,這兩年,每逢節(jié)假日,都會有大批志愿者打來電話,申請到附近食堂幫廚,并帶來大包小包的禮物?!袄夏晔程贸闪藚R聚愛心的地方,志愿者的熱情遠遠超過當初我們的預期。有時候我們甚至得排班,以免大家扎堆。”騰兆敏說。

    老人安心子女盡責,孝老敬老蔚然成風。讓老人老有所養(yǎng),不僅僅是政府的工作,還是子女的責任。日照市在推進長者食堂建設中,大力開展“孝善為老助餐工程”,以弘揚孝善文化為主題,鼓勵子女主動為老人“掏一點”,積極參加為老志愿服務,履行贍養(yǎng)義務。村級普遍設立“孝善基金”,對子女掏錢的老人予以10%到20% 的獎補。通過宣傳引導,子女們對每天承擔1至2元費用積極支持,這一方式不僅彌補了“長者食堂”長期運營的資金缺口,有效緩解了財政壓力,而且營造了孝老敬老的濃厚氛圍,也讓在外工作的子女更安心。逢年過節(jié),很多食堂都會收到子女主動送來、寄來的米面糧油、蔬菜瓜果,讓長者食堂成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載體。

    通過“財政補一點、集體籌一點、社會捐一點、子女掏一點”,日照市有效破解了老人吃上熱乎飯這一難題。日照市共有2913個行政村,75歲以上農村老年人約12萬人,目前已有1378個村建成農村幸福院“長者食堂”,4.1萬農村老年人享受到助餐服務。2022年,日照市計劃新增“長者食堂”600處,將實現(xiàn)農村75歲以上老年人助餐全覆蓋。

    營養(yǎng)、可口的飯菜,不僅滋養(yǎng)了年邁的身體,還架起了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之間的“連心橋”,構建了農村老人居家養(yǎng)老的“幸福圈”,筑起了收集村情民意的“高速路”。近年來,日照市各類特殊群體排查率、登記率均達到100%,農村信訪率比開辦食堂前下降60%。在辦食堂的過程中,村級黨組織凝聚力、戰(zhàn)斗力、號召力持續(xù)提升,干部更受群眾愛戴。日照市社會滿意度評價連續(xù)兩年位列山東省第二位,有效提升了鄉(xiāng)村治理成效。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農村留守老人的養(yǎng)老難題,在新時代找到了破解之策。老人們的張張笑臉,成為小康社會的幸福圖景;老人們的開心閑談,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的和諧樂章。

    (據(jù)《中國鄉(xiāng)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