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10版:專題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專題
   第16版:專題
救助站“互聯網+”精準尋親 助力17.7%走失人員找到回家路
民間組織國際救援行動的經驗與反思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專題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專題

第16版
專題

新聞內容
2017年01月1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救助站“互聯網+”精準尋親 助力17.7%走失人員找到回家路

    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31日,安徽省各地救助管理機構通過頭條尋人公益項目渠道發(fā)布535條尋親信息,幫助97名救助管理機構受助人員回家。尋親信息發(fā)布數量全國第一,成功率達到18.1%,高于17.7%的全國平均水平。

    2017年1月6日,安徽省民政廳召開“互聯網+救助尋親”新聞發(fā)布會,公布了上述數據。數據分析顯示,走失時間越短,通過頭條尋人發(fā)布信息越早,找到家人的幾率越高。與此同時,政府救助部門和互聯網力量的精準合作,也是提高尋找效率的必要條件。

    據安徽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孫邦平介紹,過去大多是通過全國救助尋親網、受助人員口音分析、異地交流問詢、DNA比對、報公安協助查詢等多種方式,幫助大量受助人員成功尋親并及時返家,從去年開始,安徽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互聯網+救助尋親工作。

    自2016年6月開始,在安徽省民政廳指導下,全省78個救助管理機構和今日頭條同步開展尋人公益項目合作,利用其地圖推送技術,以走失人員發(fā)現地和流出地為圓心,精準對標發(fā)送尋親消息尋人。

    雙方組建了全省的尋親發(fā)布交流平臺,通過建立全省尋親合作微信群的模式,將全省各地救助管理機構的負責同志和相關工作人員納入合作平臺,和頭條尋人項目工作人員,全天候24小時無縫對接接受各地救助管理機構尋親信息發(fā)布。尋人公益合作項目全景式、全程化展現在平臺上,包括合作方式、發(fā)布流程、議事協商、案例簡報等都被展示出來。

    各地救助站在對離散、走失人員進行甄別的基礎上,將相關信息對接給頭條尋人項目,開展精準地域推送,實施網絡尋親。“事實上,沒有安徽民政部門的準確初選,今日頭條也不可能高效地幫助找到這么多人。”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強調。

    馬鞍山市救助管理站站長申貴瓊表示,以前根據走失人員提供大致區(qū)域或含混不清的姓名,到異地挨家挨戶詢問、翻山越嶺尋找也不一定成功,如今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讓尋親更高效。

    尋親信息發(fā)布后,在對成功案例進行回訪的基礎向,項目進行了數據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走失時間越短,通過頭條尋人發(fā)布信息越早,找到家人的幾率越高。

    在成功回家的97名走失人員中,走失時間在一個月以內的占到了62%左右,有60人;走失時間在一個月以上一年以內的有10人,走失一年以上的有20人,其中有7人走失時間達到5年以上,走失時間最長的達到29年。

    這其中主要是老年人和成年人。其中有26人為老年人,65人為成年人,還有6名是未成年人。這些走失人員中,精神障礙人員占到了51%,有49人;其次為智力障礙人員,占到24%,有23人;此外,還有9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癥,3人為被拐賣走失,9人為迷路走失。

    大多數走失人員的家屬都有意愿接回他們。根據今日頭條數據統計,這些找到家人的受助人員中,除了一名受助對象的家屬接領意愿不明外,77%以上的受助人員由家屬親自來站接領(75人),家屬接領意愿非常高,9%的受助人員家屬接領意愿為一般(9人),多為被老鄉(xiāng)、朋友親戚告知在頭條尋人上看到了尋親啟事,這才聯系了救助站接人。

    另有約13%的受助人員家屬接領意愿比較低(12人),即使通過頭條尋人明確得知走失人員在救助站,也不太愿意來救助站接領。徐一龍表示,今后項目還會進一步延伸,期待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幫助走失人員和家庭,以解決家屬不愿領回的問題。

    ■ 本報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