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10版:專題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新聞
   第14版: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1訪談
吳作人國際美術(shù)基金會(2014)年度工作報告摘要
一支助學基金的十年助學歷程

版面目錄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專題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1訪談

新聞內(nèi)容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一支助學基金的十年助學歷程

    中、日兩國學生在日本早稻田大學交流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11月15日,前往東京的飛機上。

    暖和的陽光透過飛機舷窗,灑落在米迷的發(fā)梢上,她用手輕輕順了順耳邊的頭發(fā),靜靜地享受著這難得的“日光浴”。

    另一側(cè)的焦金龍頭戴耳機,正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座位前方的屏幕。

    米迷和焦金龍分別是華中科技大學和西北工業(yè)大學的大四學生,兩人之所以湊在同一趟航班上并非偶然。自2012年起,兩人作為受助學生,受到同一家公益基金長達四年的資助,這一次跨國之旅同樣源于這一基金。

    這趟航班上,一同享受了這一“福利”的共有22名來自中國中、西部地區(qū)高等院校的學生,他們將一起游學日本。

    十年資助歷程

    為米迷和焦金龍們提供資助的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豐田助學基金。

    2005年,中國的國家學生資助體系還處在逐步建立的過程中,難以迅速解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求學所需的各種問題。家境貧寒的學生考取大學后常常因?qū)W費發(fā)愁。社會力量的介入將彌補這一缺口。

    2006年10月,豐田汽車公司向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捐贈2000萬元人民幣成立“豐田助學基金”,在中國中、西部地區(qū)選擇20所高校,每所高校選擇10名學生,以每人5000元人/年標準,展開為期四年的資助。

    “在執(zhí)行公益項目上,我們經(jīng)驗并不是太多,找專業(yè)公益組織執(zhí)行是個不錯的選擇?!必S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社會貢獻部課長范廣寧表示。 

    隨著雙方合作深入和中國高校助學制度的逐步完善,十年中基金也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從最初計劃資助的20所院校,每人5000人/年的資助標準,降低為每人3000元人/年,資助院校擴大到25所,比原計劃增加5所,隨后又上升為4000元人/年標準。

    “中國助學制度逐步覆蓋受助學生,讓我們認為基金有必要開始調(diào)整,減少重復覆蓋,提升效用?!狈稄V寧表示,“最初5000元人/年標準調(diào)為3000元,再上調(diào)至4000元不意味著將資助標準降低而是期待能夠有更多學生從中獲益,也保障受助學生實際受助標準不被降低?!?/p>

    如今,基金的資助范圍從最初20所擴大到26所,資助學生已超過2800人,捐贈金額也從最初2000萬元達到目前5000萬元。

    建“專家團”保公平

    項目的持續(xù)發(fā)展源于機制的保證。

    基金成立之初便成立了獨立的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成員由學術(shù)界、教育界、媒體界代表構(gòu)成,由《比較》雜志執(zhí)行主編肖夢任評審委員會主任。這套評審機制一直保留至今,十年間,專家組成員鮮有更替,這使得評審質(zhì)量得到保障。

    余江是這個專家組的成員之一。十年前,還是《比較》雜志一名編輯的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總經(jīng)理,即便是工作繁忙,他仍然堅持擔任助學項目的評審委員。

    談起十年間評審委經(jīng)歷的種種,余江說他沒有想到當初一個決定能扭轉(zhuǎn)這么多貧困孩子的命運。

    “高考前將助學信息向被選高?;虍?shù)卣猩k說明,闡明項目初衷,借助媒體推廣擴大影響,希望需求學生報考資助學校。在每年數(shù)以千計的申請者中逐步收集、核實、選定受助學生?!庇嘟f,“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一天要打幾百個電話那算是正常?!?/p>

    龐大的信息量,需要評審們投入大量時間處理,但評審們努力換來的是受助學生的真實信息需求,更能夠讓善款得到有效利用。十年間,余江“過目”的學生就達萬余人。

    余江說:“報考孩子一般會給評審會如實填報申請信息并附上一封自薦信,在‘硬件’條件符合之外,自薦信的‘魅力’就被認為是能否打動評委的關(guān)鍵。”

    “我們更傾向于信中包含情感和對未來充滿想象和計劃的自薦信,這表明他對接下來學習有著詳細安排,這符合基金的初衷,資助幾率比較大。”余江說。

    值得注意的是,肖夢、余江等評委們不屬于基金和受助高校任何一方,也不屬于企業(yè),保證了評審會的獨立性。

    不斷擴展的項目

    十年間,基金不僅資助了超過2800名學生,并為這些學生打造出了私人訂制的助學項目。

    被奉為就業(yè)“神器”的“就業(yè)指導”項目,每年在不同城市舉辦三場,基本覆蓋中國中、西部所有受助地區(qū)。2015年為響應 “一帶一路”政策,基金特意將就業(yè)指導活動選定在新疆舉辦,并聘請業(yè)內(nèi)專家為受助學生講述就業(yè)規(guī)劃。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基金部項目綜合處副處長劉穎指出:“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受助學生出身較為貧寒,在就業(yè)和擇業(yè)方面需要更多輔導和幫助,‘就業(yè)指導’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開發(fā)項目,能夠幫助學生在較短時間內(nèi)適應即將邁向社會的人生階段,這為一支助學基金加分不少?!?/p>

    目前已經(jīng)有兩屆學生完成大學四年的本科學業(yè),而持續(xù)受助的經(jīng)歷也使得學子們產(chǎn)生了將愛傳遞下去的心愿。

    首屆資助學生曹露露2010年從東北師范大學畢業(yè),畢業(yè)前就簽好單位的她并沒有和許多同學一樣選擇立刻就業(yè),而是將云南一所偏遠山區(qū)的小學當成了自己的“就業(yè)”地方。在那里曹露露選擇用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幫助山里孩子們打開心靈的另一扇窗戶,讓其接觸到更多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