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自述
   第11版:專題
   第12版:人物
   第13版:視覺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我們的價值是
傳遞中國與世界間的慈善能量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自述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人物

第13版
視覺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15年06月2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對話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李一諾:
我們的價值是
傳遞中國與世界間的慈善能量

    人物檔案

    李一諾,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生物系,并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此前就職于麥肯錫公司并曾調任北京辦公室,曾多年擔任醫(yī)療產業(yè)領域的聯席領導人,并負責社會與全球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工作,包括領導中國醫(yī)療改革相關的咨詢項目等。2015年6月,李一諾新任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

    雖然過去三十年中國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其實這個變化才剛剛開始,我們能在這樣一個微妙的時刻去做一些推動改變的事情,能有一個機會成為描繪未來的一分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p>

    ■ 本報記者 閆冰

    當李一諾坐在你面前,你可能不會將她與蓋茨基金會中國區(qū)新掌門、三個孩子的媽媽、18萬粉絲的微信公號博主等一系列身份標簽聯系在一起。

    當她開始說話,明朗的笑容、極快的語速、理性的思維方式,這一切又會讓你確定,這是個職場“女漢子”。當她談起和孩子的相處之道,談起要改一改蓋茨基金會在別人眼中有點嚴肅的形象時,你又會不禁好奇,她將會給基金會帶來哪些意想不到的改變。

    先前就職于麥肯錫,如今完全跨入公益領域,在周圍的朋友看來,李一諾的決定有點大膽,可在她自己看來,蓋茨基金會做的事情自有它的魅力。

    “在麥肯錫工作多年,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工作的最終核心,就是發(fā)現問題,再去解決一個個問題,只不過那個時候解決的每一個問題是對客戶產生意義,而基金會其實也是在解決問題,但解決的是更大的、著眼全球的問題?!崩钜恢Z坦言,這樣的挑戰(zhàn)讓她更有斗志。

    比爾·蓋茨全職做公益后對基金會的事情特別上心,將基金會中國區(qū)的接力棒交給李一諾這種事,他當然不會袖手旁觀。他面試了李一諾。

    說起這個面試,李一諾覺得倒更像是一次暢談,一次頭腦風暴。原本45分鐘的見面,最后聊了2個小時?!八麑χ袊浅8信d趣,也知道中國越來越強大,可都是很宏觀的,我給他講了中國的80后、90后們也有一顆公益心,如何能把這部分力量吸引過來,最終塑造中國各個階層的慈善文化、捐贈文化,他很感興趣。”李一諾關于社會化媒體的打造和運用、關于更有樂趣和創(chuàng)新的項目設計,讓蓋茨覺得很新鮮。

    面對熟悉的領域、全新的伙伴,李一諾更愿意將這樣一群人稱為“現實的理想主義者”,能看到問題,也有熱情和理性去一步步解決問題。不論是中國的公益能量之于世界,還是世界的公益資源之于中國,都需要基金會在中間扮演好紐帶的作用,發(fā)揮更大的價值。

    《公益時報》:蓋茨基金會致力于公共領域的問題解決,比如醫(yī)療、農業(yè)、消除貧困等,在美國,他們是怎樣定位自己和政府關系的?

    李一諾:其實我們的社會按宏觀的屬性層面劃分,可以分為私營領域(盈利性企業(yè))、公共領域(政府和政府舉辦的組織),和社會領域(除去以上兩類之外的,公益組織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各個領域都有其擅長和不擅長的方面,有能解決和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在和蓋茨見面時他曾給我講過一個例子,比如當年瘧疾問題的衛(wèi)生醫(yī)藥研究是由美國軍方出資支持的,但是后來由于各種考量就不再支持了,這個時候出現一個難題:瘧疾是不是影響人類的一個嚴重問題,答案是毫無疑問的,但是解決這個問題對盈利性企業(yè)來講沒有足夠利益,對政府來說可能暫時不是他們最關心的,那怎么辦?

    蓋茨覺得基金會就是去彌合私營和政府的能力局限,解決關乎更多人的重要問題。再比如現在蓋茨基金會是WHO的第二大資助方,僅次于美國政府。當然基金會作為社會組織也有能力局限,這就需要私營、政府和社會組織合作,互相彌補局限。

    《公益時報》:剛才你提到和蓋茨的談話,他怎樣看待中國公益目前的發(fā)展以及中國公益力量之于世界的價值?

    李一諾:那次很有趣的是我們約了45分鐘的見面,但其實最后聊了2個小時,他在說他對中國的看法,然后我也說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比如基金會在中國的品牌影響力其實需要做得更好,可能走在大街上問一個人,他們都知道比爾·蓋茨是一個有錢人,做了一些好事,但是再問蓋茨的慈善基金會做了什么呢,他們就不知道了。蓋茨自己做公益并不是追求名聲,但其實基金會是需要一個品牌影響力的塑造的,這也是為了體現它的倡導價值,尤其是覆蓋不同的階層,通過讓他們的知曉、參與,來傳播正能量,

    他是一個很睿智的人,他一直知道中國在發(fā)展、中國很重要,中國已經在研發(fā)、創(chuàng)新方面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工作,也給他很多驚喜??蛇@些都是宏觀層面的,我問他,你知道中國的80、90后其實很關注公益嗎?甚至文藝女青年也非常關注公益。他說哦,真的沒有想過。

    我這里有一組數據,能說明中國年輕人的潛力:在騰訊網上捐款平臺(樂捐和月捐)上捐款的人當中,79%為15~29歲,12%為30~35歲。這說明中國年輕一代是非常有公益心的,如果能給他們一個正確的引導,那將是一股巨大能量。而且并不一定要等你有能力了、有錢了再去做公益。做公益和關心社會問題和個人成長,職場成熟,創(chuàng)業(yè)都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它能讓你從更高的層面,更大的局面看問題,看自己。

    《公益時報》:說到吸引年輕人,你自己也有一個微信公號,吸引了大批讀者,有什么秘訣嗎?

    李一諾:講好故事。奴隸社會的訂閱量比基金會的還多,這是為什么呢?我想了想,發(fā)現一個問題,就是公益組織不會講故事,缺乏好故事。

    我也關注了很多公益領域的報道,可是我發(fā)現他們不受歡迎,因為他們講的故事不好聽,你我都會關注時尚、八卦、心靈雞湯,我們就是讀者,讀者不是圣人,都喜歡看好玩兒有趣的東西。而且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心理,看到一篇文章你為什么會轉發(fā)?其實大家的心理很簡單,內容好,我轉發(fā)了才能顯出我的好品味,不然轉發(fā)了會覺得很丟人。

    《公益時報》:你會如何利用自己對社會化媒體的經驗,打造蓋茨基金會在中國的品牌?

    李一諾:年初的時候,蓋茨在2015年年信中提到了“全球公民”的概念,他稱那些愿意幫助世界上最貧窮地區(qū)居民改善生活的人為“全球公民”,并借助他的年信開啟了一場召集成百上千萬“全球公民”的行動。成為“全球公民”并不意味著你要奉獻一生來幫助窮人,但的確意味著你要去關注具有全球意義的問題。你會偶爾花上幾分鐘的時間去了解比你處境更差的人的生活,你愿意將同情心付諸實踐,去提升公眾認知,或是做名志愿者貢獻自己的時間,或捐一點錢?!叭蚬瘛痹蕉?、他們的行動越積極有效,我們的世界就會取得越大的進步。

    我們希望利用社會化媒體的力量激勵大家,特別是年輕人,成為全球公民的一員,積極關注各種公共衛(wèi)生和發(fā)展領域的挑戰(zhàn),并力所能及地采取行動,為應對這些挑戰(zhàn)出一份力。當然這是一個有點漫長的過程。

    《公益時報》:剛才還提到了蓋茨基金會越來越重視中國在公益領域的創(chuàng)新和價值,中國公益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遇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在哪里?

    李一諾:目前中國的財富階層中,部分個人財富得到迅速積累,中國擁有全球第二多的億萬富翁,僅次于美國,慶幸的是他們開始投身慈善,捐贈潛力巨大。另外一個積極的方向,是中國慈善立法進程的推進、相關政策的制訂、新型社交媒體技術的應用普及,以及第一代財富創(chuàng)造者企業(yè)家精神的發(fā)揚和傳承,給慈善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中國是很有潛力和希望,在慈善領域開創(chuàng)獨具特色的慈善發(fā)展新模式,引領世界的。

    但是僅僅靠富豪捐贈是不夠的,中國的慈善捐贈文化還有待進一步培育,比如有一個粗略的數據比例,中國僅有11%的人進行慈善捐贈,而美國這一比例是64%,目前捐贈總額在GDP中的占比還遠低于美國等捐贈文化比較成熟的市場。

    《公益時報》:作為新任掌舵人,你對蓋茨基金會未來一年、三年甚至更遠的規(guī)劃,有什么考慮和想法?

    李一諾:中國在扶貧減貧和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經驗,而且中國在健康和農業(yè)領域已經展現出創(chuàng)新實力和低成本制造優(yōu)勢,比如乙腦疫苗、澳柯瑪Arktek疫苗冷藏設備、綠色超級稻。這些對更落后國家是有相當大的借鑒意義的。

    我們希望基金會做一個橋梁,一方面,在中國要繼續(xù)幫助應對國內公共衛(wèi)生挑戰(zhàn),如結核病和艾滋病防控、控煙等,要從國際引入更多資源幫助中國打造慈善文化。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致力于成為中國在推動全球發(fā)展方面的合作伙伴,讓中國在承擔大國責任方面展現意愿和實力,促進中國的公共和私營部門伙伴發(fā)揮資源、技術和政策優(yōu)勢,幫助其他發(fā)展中國家解決衛(wèi)生和發(fā)展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