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慈展會特別報道
   第04版:慈展會特別報道
   第05版:慈展會特別報道
   第06版:慈展會特別報道
   第07版:慈展會特別報道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勞拉·簡·亞當斯:
美國社區(qū)改良實踐先行者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慈展會特別報道

第04版
慈展會特別報道

第05版
慈展會特別報道

第06版
慈展會特別報道

第07版
慈展會特別報道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3年09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勞拉·簡·亞當斯:
美國社區(qū)改良實踐先行者

    圖為印有“赫爾會所”原址場景明信片,該明信片印于1910年

    人物簡介

    勞拉·簡·亞當斯(Laura Jane Addams,1860年9月6日-1935年5月21日),美國芝加哥“赫爾會所”的創(chuàng)始人。她因爭取婦女、黑人移居的權利而獲1931年諾貝爾和平獎,也是美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

    她是美國歷史上最知名的女性之一,也是美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她出生于19世紀下半葉正在快速工業(yè)化和移民潮井噴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位貴格會教徒,家境比較富裕,有著良好家庭成長環(huán)境的她在2次外出游學的經歷之后甘愿放棄在中產階級環(huán)境中生活,選擇進駐美國芝加哥市西區(qū)19區(qū)的一個貧民窟,與這里的大量貧民共同生活,并在此地建起成就她一生的“赫爾會所”,用這個“赫爾會所”推進著自己的社區(qū)改良計劃并將這股改良運動潮推向全美,她就是美國人勞拉·簡·亞當斯。

    “赫爾會所”是指社區(qū)改良中心,專門為當地社區(qū)居民提供教育、娛樂、救濟為基本需求的社會中心,通過改善貧民窟的基本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方式來改良貧民窟。

    1900年間,全美出現了100多間類似的“赫爾會所”。

    城市化進程中的苦惱

    19世紀下半葉,美國的城市化伴隨著工業(yè)化快速發(fā)展,西部大開發(fā)進入鼎盛時期,帶來數萬人口的移民增長。

    有統(tǒng)計表明,美國中小城市規(guī)模從1860年392個增至1910年的2262個,1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由9個增至到了50個。城市的大規(guī)模興起造成了空前的就業(yè)機會,吸引了大批國外移民和國內農村人口,僅在這期間約有2300萬人移民美國。

    大量并不具備任何技術技能的移民涌入,他們在美國只能淪為最廉價的勞動力,生活依然貧困,這使得正在經歷快速工業(yè)化、城市化的美國各個行業(yè)顯得有些混亂,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少貧民窟。

    馬薩諸塞州首府波士頓市的官方統(tǒng)計表明,1897年馬薩諸塞州申請救濟的人數達到全州人口總數的29%,這種情況直到1903年也沒有得到太多改變,這一年仍有高達13萬人接受了波士頓市公共機關的救濟,相當于全市人口的20%。

    這一切都是美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快速發(fā)展導致的美國工業(yè)文明綜合癥:城市貧困人口不斷增加、城市衛(wèi)生環(huán)境堪憂、城市道德敗壞、市政府腐敗嚴重。

    1883年,簡·亞當斯開始了第一次歐洲旅行,她目睹了英國倫敦東區(qū)的貧窮。1887年,在她第二次歐洲之旅時看到了英國的湯因比大廈(Toynbee Hall),她對這種以志愿者定居貧民窟來援助窮人的救助方式印象深刻,更加堅定了她投身慈善公益的信心。

    隨后,簡·亞當斯決定在美國移民最多的城市芝加哥市西區(qū)19區(qū)建立一個慈善公益機構“赫爾會所”,以提供給當地貧民救濟、教育、娛樂等綜合服務來改良當地社區(qū)的面貌,不管窮人的生活多么困難、多么令人沮喪,簡·亞當斯都會親自去了解、感受,以便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某種慰藉。

    社區(qū)改良實踐

    經過一年的工作籌備,簡·亞當斯于1889年9月正式搬進了芝加哥西區(qū)第19區(qū)的貧民窟。這是一個典型的移民聚居地,是芝加哥窮人的居住地,她在這里居住以及用于改良運動的房子便是今后聞名于世的“赫爾會所”(中文又譯作“慈善屋”)。.

    第19區(qū)貧民窟的環(huán)境十分惡劣,1884年的一份報告顯示,19區(qū)的環(huán)境極差,房間基礎設施差、衛(wèi)生條件差、食物過期、街上垃圾隨處可見,暴力犯罪也極其嚴重。就是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臟亂不堪、社會治安混亂的地區(qū),簡·亞當斯開始了她的社區(qū)改良實踐。

    從幫助青少年和外國移民方面著手,簡·亞當斯首先開辦了幼兒園和托兒所,為整天上班無暇顧及孩子的年輕母親解決困難,為那些無人看管的小孩提供了成長的場所,每周六舉辦大型公共活動吸引大人和孩子們前來參加。

    為了促進本土美國人與移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交流與融合,簡亞當斯創(chuàng)辦了“赫爾會所”勞動博物館,希望可以使移民學習新知識,提高他們對其熟知的活動在現代社會和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和認知。簡·亞當斯主張,在對待移民問題上應該將移民當作伙伴,鼓勵移民保留母國的風俗、傳統(tǒng)性節(jié)日、民間藝術等,使移民認識到他們自身也能為美國文化做出貢獻。

    這一舉措贏得了當地孩子和家長的好感,每天都有很多大人、小孩來到“赫爾會所”,他們在這里共同學習莎士比亞的名著,談論社會主義、音樂美術,也有人們來到這里只是為了填飽肚子。

    1895年,她出版了《赫爾會所圖文集》,第一次系統(tǒng)描繪了美國城市中的移民團體,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在社區(qū)改良初步實踐的基礎上,簡·亞當斯發(fā)現光靠慈善救濟并不能解決問題,她發(fā)覺運動應該推廣到社會層面,通過政府立法來保障貧民窟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1903年,美國伊利諾伊州通過童工法,規(guī)定“14歲以下不能被招工”,這是13年來簡·亞當斯為童工立法奔走的成果。

    同時,簡·亞當斯還在支持勞工維權、支持婦女維權運動、關注社區(qū)青少年成長等方面都作出不懈努力。

    由于簡·亞當斯的親力親為,感染了一些具有類似背景和出身的同齡人,他們紛紛參與其中并在赫爾會所定居,赫爾會所也從最初的2個成員發(fā)展到25個人,直到1911年已經有51人定居在這里,其中還有20名男性。

    赫爾會所的逐步壯大并沒有給簡·亞當斯帶來些許的滿足,反倒使她更加看清楚了美國芝加哥西區(qū)19區(qū)貧民窟的悲慘現狀,她覺得目前所做的只是停留在對貧民表面上片面的幫助而已,應該為貧民爭取更多的東西,簡·亞當斯開始將她的社區(qū)改良向更深層次內容拓展。

    當時,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一群被稱作“城市老板”的階層在美國城市中出現了。他們籠絡移民、勾結官員、壟斷市政、侵吞公共財產,不僅城市的市政環(huán)境更加惡化,還加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負擔。

    “赫爾會所”所在地區(qū)也有一個城市老板約翰尼·鮑爾斯,他是美國芝加哥市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擔任該市議會財政委員會主席。他當市政官員的最大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撈取錢財與權勢,很少關注所在地區(qū)居民的生存與發(fā)展。對于鮑爾斯貪腐的本質,簡·亞當斯在1898年大選時向他發(fā)起挑戰(zhàn),最終鮑爾斯因其在移民選民方面的強大支持力量而被當局繼續(xù)留任,但簡·亞當斯的做法已經收到了不錯的社會效果,造成了很大政治影響。

    “赫爾會所”的衰落

    簡·亞當斯通過自己在社區(qū)建立的赫爾會所獲得了良好的名聲,同時也推動了美國社區(qū)改良運動的發(fā)展。但在美國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簡·亞當斯的社會改良實踐逐漸呈現出沒落之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國國內要求參戰(zhàn)的聲音不絕于耳,許多普通社區(qū)改良者也紛紛轉向支持戰(zhàn)爭,他們認為戰(zhàn)爭是團結整個民族走向改革、重建世界格局的最好方式,最終美國在這一意見下被卷入一戰(zhàn)。

    此時的簡·亞當斯仍然堅持和平主義思想,希望通過非戰(zhàn)爭方式來解決爭端,這使得她所領導的社區(qū)改良運動逐漸失去美國民眾的支持,開始走向衰落。在隨后一段時間里,像簡·亞當斯一樣從事社區(qū)改良運動的領袖們還一度與美國主流輿論發(fā)生了對立,這使他們陷入了孤立處境,處在一戰(zhàn)時期的美國人民此時很難理解簡·亞當斯。

    簡·亞當斯一直堅守的和平主義思想,同時公眾對社區(qū)改良領導者的不信任增加,這使得簡·亞當斯的社區(qū)改良活動很難在社會上進行下去,用于開展改良的資金也出現了緊張,社區(qū)改良者開始到別處去尋找發(fā)展。

    1930年代后期,美國孤立主義卷土重來,有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認識到簡·亞當斯倡導和平的可貴,簡·亞當斯的聲望在此時也開始重新回歸,但此時再也找不回美國人之前所從事社區(qū)改良運動的那股熱情。

    (本報記者 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