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木蘭 善款如何使用更有效率?一個公益項目應承載怎樣的使命?項目如果中途擱淺,所涉公益資產又如何保障? 項目背后,是一條涉及捐贈人、公益機構、志愿者和受益人的緊密鏈條。在這個鏈條上,集合了眾多愛心人士和社會資源。 如何更好地配置公益資源?這是一所公益打工子弟學校關閉后留給我們的思考。 “為什么關?”以及“關閉后公益資產的處置”和“捐贈資金的使用效率”并由此引發(fā)關于“公益項目使命”的思考,是我們要探討的話題。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與溝通未果后,7月中旬,公益民辦學校北京市朝陽區(qū)第一新公民學校關停。隨后,該校最大捐助方南都公益基金會表示,如果學校正當、合法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將聯(lián)合主要捐贈人共同起訴索賠,依法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 關閉風波 北京朝陽區(qū)第一新公民學校(以下簡稱第一新公民學校)被迫關閉的事件要上溯到2011年11月。 彼時,第一新公民學校接到朝陽區(qū)教委《關于開展扶持審批自辦學校的回函》,對學校提出了11條整改意見。據(jù)新公民社工發(fā)展與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新公民發(fā)展中心)負責人藺兆星介紹,2012年1月,學校在南都公益基金會立項撥款的支持下,花費近四十萬元完成了整改,包括房屋頂棚使用防火材料,鋪設橡膠操場等等。學校在整改后接受了相關部門的驗收檢查,等待教委的最后審批。 審批結果遲遲未到,2012年5月30日,學校卻接到了朝陽區(qū)金盞鄉(xiāng)政府轉達的朝陽區(qū)教委決定關閉學校的口頭通知。 隨后,6月3日,第一新公民學校的負責人、南都公益基金會致函朝陽區(qū)教委,請求其繼續(xù)推動對學校的扶持審批工作。其中寫道:“南都公益基金會和我校高度重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按教委要求,完全落實整改。繼而,朝陽區(qū)各委辦局和金盞鄉(xiāng)政府順利地對我校進行了驗收檢查。但是,2012年5月30日突然接到取締我校的通知,令人費解。公益辦學的道路本來就是教育的配合和補充。正值迎接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之際,維穩(wěn)工作尤為重要,而金盞地區(qū)外來人口相當集中,僅南片兩校在校生就1700多人,學生分流工作的壓力極大?!?/p> 請求無果,6月19日上午學校收到了來自金盞鄉(xiāng)教育衛(wèi)生科的責令停業(yè)關閉的《告知書》,要求學校停止一切教學活動。 校方在6月19日下午與6月21日分別與金盞鄉(xiāng)政府及朝陽區(qū)教委相關負責人洽談后,在7月2日,致函朝陽區(qū)政府,試圖獲得支持。并提出三個辦學方案:1、區(qū)教委繼續(xù)扶持審批該學校;2、區(qū)教委或鄉(xiāng)政府另尋校舍,委托新公民學校辦學;3、鄉(xiāng)政府或村委會收購現(xiàn)校舍,然后委托新公民學校辦學。三個方案均未得到認可。7月16日,第一新公民學校召開全體學生家長會,安排學生分流工作。 至此,經過兩個月與政府溝通失效后,第一新公民學校關停已成定局。7月22日,新公民計劃發(fā)起人、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就學校關閉事件致信秘書處全體同事,稱支持秘書處為維護新公民學校孩子與老師的權益、為保護公益財產權(包括有形和無形資產)與政府繼續(xù)談判。 南都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劉洲鴻告訴記者,如果學校的談判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基金會將聯(lián)合學校的主要捐贈人共同起訴索賠。學校的談判要求將在下文提到。 要求和問題 北京市朝陽區(qū)第一新公民學校原名京華希望學校,位于朝陽區(qū)金盞鄉(xiāng)馬各莊村,當時為私人民辦學校,2005年,北馬房校區(qū)設立,同年12月,獲得了朝陽區(qū)教委頒發(fā)的辦學許可證。2007年,南都公益基金會發(fā)起“新公民計劃”項目,8月,在朝陽區(qū)教委的引薦下,北馬房校區(qū)被南都公益基金會改制為朝陽區(qū)第一新公民學校。2008年9月,馬各莊校區(qū)也被改制為新公民學校。 2009年,由于政府實行土地儲備拆遷,北馬房校區(qū)關閉,將學生分流,其中大部分分流到馬各莊校區(qū)。而關于北馬房校區(qū)的補償問題則一直懸而未決。 此次,借馬各莊校區(qū)被關閉的機會,南都公益基金會提出了“對南都公益基金會和其他愛心機構、人士在北馬房和馬各莊學校的全部公益投入進行補償”的要求,同時還要求:1、保證不讓一個孩子失學,不設置任何入學門檻;2、保證每一位教職員工的合法權益,妥善安置他們的工作,或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對于學生的分流和教職員工的安置,基金會將保持關注。 實際上,在6月21日上午,劉洲鴻赴朝陽區(qū)教委與教委社會力量辦學科周科長會面時,對方已經表態(tài),朝陽區(qū)教委將妥善安置分流學生,保證不讓一個孩子失學。 藺兆星告訴記者,金盞鄉(xiāng)政府下達給第一新公民學校的《告知書》同時也抵達了金盞鄉(xiāng)的另外3所打工子弟學校:同心學校、皮村新利學校和馬各莊實驗學校。這4所學校共計有在校學生三千人左右。關閉理由大同小異,或衛(wèi)生不合格,或存在安全隱患,或未取得辦學資質。同時,鄉(xiāng)政府方面明確承諾給家長:學生絕不會失學,被分流后可以選擇黎各莊小學和定福莊三小。 記者在黎各莊小學發(fā)現(xiàn),該學校為一所新建學校,收尾部分尚未完工。與被關閉的打工子弟學校相比,硬件上明顯高出一籌。藺兆星解釋,黎各莊小學和定福莊三小雖然屬于民辦性質,但并非純粹意義上的民辦學校,而是“政府委托辦學”。 作為北京市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區(qū),朝陽區(qū)承載著全市超過四分之一的外來義務教育適齡兒童。2010年開始,為解決打工子弟的教育問題,朝陽區(qū)教委提出了“政府委托辦學”的概念,即整合騰退公辦學校校舍用于舉辦民辦學校,委托具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的退休老師為校長,就近定向接收周邊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優(yōu)惠政策為:對委托辦學的舉辦者不僅免費提供校舍,還給予專項經費支持,如提供公用經費定額補助、負擔校舍供暖費、負擔教師保險費用總額的50%、為學校提供必需的教育教學設備設施等等。 作為改革試點,該政策曾被朝陽區(qū)教委大力宣傳,但卻一直未在北京市普及。藺兆星認為“政府委托辦學”的標準值得探討,暗箱操作的空間大,“起碼應該有個招標環(huán)節(jié)”,另外,“政府委托辦學”的學校政府對其扶持補貼力度大,同時又按照民辦學校模式收取學費,這樣的前提下都不允許市場化競爭,非常不公平。 他認為政府此舉并非出于真心解決打工子弟教育問題,他表示:“如果學生被分流到真正的公辦學校,我無話可說?!?/p> “公益投入補償”的說法 事實上,在7月16日的分流登記中,有10%的學生家長表示要將孩子送回老家,近10%的家長仍在考慮,剩下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則都選擇了政府安排的兩所學校。 而由于關閉風波,幾所打工子弟學校的部分教師已經開始去黎各莊小學和定福莊三小面試。事實上,拋開教學質量和學生的上學距離不講,南都公益基金會提出的“保證學生入學”和“教職員工合法權益”的要求似乎已經得到了解決。 問題開始集中在“公益投入補償”上。 劉洲鴻告訴記者,南都公益基金會已經開始進行相關法律咨詢,一旦其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南都公益基金會將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yè)捐贈法》、《基金會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律法規(guī),聯(lián)合主要捐贈人共同起訴索賠。 記者在南都公益基金會網站上發(fā)現(xiàn),2007年至2012年6月,社會各界對第一新公民學校的資源投入統(tǒng)計約為1124.3萬元。其中,包括南都公益基金會辦學經費投入約677.1萬元,項目投入約164.2萬元,社會資源投入約283萬元。 據(jù)了解,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社會性資產處理的具體規(guī)定,所以政府往往容易忽視該問題。最近的一起相關案例是發(fā)生在5月末的“四川綿陽紫荊民族中學被拆”一事。由香港援建的四川綿陽紫荊民族中學在投入使用不到兩年后,為給一豪華廣場項目讓路被拆。結果捐贈方收回了援建學校的200萬港元,并將其回撥到特區(qū)政府設立的四川重建基金。 而在第一新公民學校被關風波中,從南都集團到南都公益基金會到新公民中心再到學校本身,捐贈關系較為復雜。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坦言,新公民學校的公益資產涉及捐贈人、基金會及開辦者多方的投入,資產并不是單純歸學校所有,歸屬亦不好劃分。再者,關于公益資產的處置我國尚無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綿陽紫荊民族中學的捐贈方比較單一,所以處理起來也簡單。 劉洲鴻坦言,作為南都公益基金會秘書長,他面臨著向基金會理事會作出相應解釋的壓力。“學校08年改制后基金會持續(xù)每年都有大筆投入,現(xiàn)在學校說沒就沒了,沒辦法向捐贈方解釋。如果說它存在十年,幾十年,因為人口流動或者人口結構的調整,說學校沒有必要存在,所以關了,這理事們都能理解??涩F(xiàn)在是政府行為,人為的因素占主導,關鍵學校最初還是政府引薦的。這很難說清楚。” 同時,對于藺兆星來講,作為“新公民計劃”的執(zhí)行方負責人,除了善款流向外,他還需要向南都基金會解釋捐贈資金的使用效率問題?!氨热缒瓿醺鶕?jù)朝陽區(qū)教委整改意見,學校投入的四十萬,現(xiàn)在看來就沒有任何意義,雖然這部分錢使用時符合基金會的宗旨和章程。” 新公民計劃 2007年,南都公益基金會發(fā)起了“新公民計劃”項目,資助非營利組織開展農民工子女教育、心靈關懷的志愿服務和公益創(chuàng)新項目,為農民工子女捐建民辦非營利新公民學校。彼時,新公民學校是“新公民計劃”的核心內容。 隨后,南都公益基金會又發(fā)起成立新公民社工發(fā)展與教育中心,作為“新公民計劃”的執(zhí)行方,主要服務于新公民學校。被賦予“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第三條路”,新公民學校定位為非營利、平民性與高質量。發(fā)起人徐永光設想走一條由政府、企業(yè)、家長共同為農民工子女上學埋單的公益辦學之路。 然而,資金缺口大、社會籌款不利、政府支持不足、師資力量匱乏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南都公益基金會的捐款除種子資金外,主要用于填補已改制學校的虧空,陷入“學校建的越多,投入則越多”的怪圈之中。項目設計之初“將用5至10年時間,捐建100所民辦公益學校”的目標面臨重重阻力。 2009年,由于政府實行土地儲備拆遷,第一新公民學校北馬房校區(qū)關閉,學生分流。這讓本已為數(shù)不多的新公民學校又少了一所。 變革始于2010年。 2010年4月12日,南都公益基金會在北京舉行第一屆理事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南都公益基金會戰(zhàn)略規(guī)劃項目工作報告》,將新公民計劃列為特定公益領域項目。 《報告》中稱:“新公民計劃成立伊始選題起點高,但遇到一些困境。偏離原定位,導致新公民項目的社會影響力與實際效果不對稱”,“改制的農民工民辦學校起點較低,管理人事問題層出不窮、責任主體不清晰”,同時指出:新公民項目有必要,也可能調整、整合到新的戰(zhàn)略框架中來。南都公益基金會正式開始對進行了三年的“新公民計劃”進行調整。 南都公益基金會計劃在3至5年內完成由操作型到資助型的轉變,迅速孵化新公民中心,并完成實質上的獨立。 除此之外,為了在財務上逐步退出,南都公益基金會還開始與公募基金會合作,增強對新公民學校的募款。在綜合投入上,新公民計劃由此前約占基金會總投入近70%的份額逐步縮減到三分之一。 這一系列調整可以總結為“南都理事會逐步削減對新公民學校的支持,并扶持NGO接盤新公民計劃的項目,將對新公民學校數(shù)量上的復制轉為教育經驗上的探索”。 兩年后,戰(zhàn)略調整效果顯現(xiàn):截至2011年底,南都公益基金會在全國資助的新公民學校為11所,為每所學校提供了150萬到200萬不等的種子基金,合計投入2800萬。而在計劃中的其它項目上,則資助了全國116家民間機構開展163個公益項目,覆蓋全國18個省市區(qū),累計投入約5000萬元。 藺兆星告訴記者,新公民發(fā)展中心一直積極與其它基金會和企業(yè)取得聯(lián)系,以便獲得更多資源,實現(xiàn)真正獨立。第一新公民學校關閉后,中心將把在京的另外一所新公民學校作為重點,繼續(xù)探索針對農民工子女的有效教育途徑。 在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秘書長涂猛看來,“新公民學校”的嘗試值得鼓勵。涂猛認為,隨著政府對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打工子弟學校被撤并應該是遲早的事?!啊鹿駥W校’這個項目最要害的問題,是沒有考慮到學校被撤掉之后所涉及的公益資產如何處理,這是項目在制度設計上的缺失?!蓖棵驼f。 王振耀則表示,國外在公益項目遇到問題時,公益資產的處理方法值得借鑒。比如先成立專家委員會,然后將利益相關方,尤其是捐贈方都聚攏到一起,共同商討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