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熱點 > 正文

首批馳援緬甸,中國救援隊來了

  3月28日,一場強震席卷緬甸中部,震中曼德勒、首都內比都等地滿目瘡痍,數千家庭陷入絕境。災難發(fā)生后不到24小時,中國集結多股救援力量,從陸空多路抵達緬甸災區(qū),成為首批馳援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伍,這無疑為震后的緬甸帶來了更多希望。

  強震后的不眠之夜

  地震之后的艱難比想象的要多。

  28日晚,震后的夜幕降臨,本該喧囂的仰光街頭卻彌漫著一種異樣的緊張。強震之后的這個夜晚,沒有人能夠安心入睡。

  社交媒體上不斷刷新的余震預警,如同一把無形的刀,懸在每個人心頭。這座熱帶城市的夜晚變得異常焦灼,成千上萬的民眾寧可忍受戶外的蚊蟲叮咬,也不敢返回可能隨時倒塌的家中。記者看到公寓樓邊的空地上,大家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

  回到公寓房間后,記者仔細地檢查起屋內的安全隱患——墻體有沒有裂縫?吊頂是否完好?發(fā)現客廳的吊燈松動后,記者立刻向公寓管理處報修,為防不測還擺出一排倒置的玻璃瓶,這是國內編輯部同事傳授的土辦法——如果半夜發(fā)生強烈余震,玻璃瓶倒地的聲響能夠及時將人驚醒。床邊,備好了飲用水、壓縮餅干、手電筒和急救包,就像每一個經歷過地震的人那樣,做好最壞的打算。

  入夜已深,公寓樓下那家平日安靜的酒吧突然熱鬧起來,居民正涌入其中。人們在這里,顯然不是為了狂歡。酒吧老板將音響音量調至最大,震耳欲聾的音樂似乎是為了壓住人們內心的不安。服務員告訴記者,很多住在高層的居民不敢回家,寧可在低矮的酒吧里通宵達旦。

  這樣的“狂歡”也是短暫的。作為一座還在實行宵禁的城市,強震后的仰光市政供電時間銳減至每日僅有4個小時。凌晨1點,一切重歸寂靜,燈光熄滅。在窗邊俯瞰這個城市,只有遠處的大金塔依然燈火通明,像一座金色的燈塔,在黑暗中給予人們一絲心靈的慰藉。

  第二天一早,市民們在加油站外焦急等待。沒有人知道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囤積燃油似乎是他們能想到的自保方式之一。

  手機里,記者加入的各種災情交流群不斷閃爍著新消息,和大家一樣頻繁開關數據流量和WiFi,生怕失聯(lián)。“5分鐘前曼德勒又有余震”“仰光有震感”……這些零散的信息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災后社會的真實圖景。

  震后的第一個夜晚就這樣過去了,沒有人知道接下來還會發(fā)生什么,但人們心中都有一個共識——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中國救援隊帶來希望

  震后第二天,晴空萬里,仰光國際機場地面上翻騰的熱浪已令人不適。而北邊的內比都、曼德勒等地,39攝氏度的最高溫炙烤著滿目瘡痍的廢墟,無情的高溫給當地救援工作帶來巨大挑戰(zhàn)。緬甸正迎來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jié),3—5月平均氣溫35攝氏度以上,尤以曼德勒地區(qū)最為酷熱,這無疑給災區(qū)民眾和救援人員帶來了多重考驗。

  由于強震導致內比都、曼德勒等地機場毀損,來自中國的救援力量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采取了“陸空接力”的方式,分批直達災區(qū)腹地。北京時間29日上午9時許,中國云南救援醫(yī)療隊一行37人攜帶全功能生命探測儀、地震預警系統(tǒng)、便攜式衛(wèi)星、無人機等應急救援物資,抵達緬甸仰光國際機場,落地后即赴內比都參與救援。

  北京時間9時30分,16名來自中國藍天救援云南隊的精銳隊員從云南瑞麗口岸出境,他們攜帶個人防護裝備、醫(yī)療急救包、發(fā)電照明設備和破拆工具等專業(yè)城市地震救援裝備,在抵達緬甸木姐市后展開救援工作。

  北京時間29日上午,應緬甸政府請求,中國政府派遣救援隊赴緬甸實施國際救援。由中國應急管理部組建的專業(yè)救援隊乘包機從北京首都機場起飛,直赴緬甸展開國際救援行動。按照統(tǒng)一部署,應急管理部派出中國救援隊82名隊員攜帶救援裝備和物資前往災區(qū),這支隊伍主要由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應急總醫(yī)院人員組成。

  直達救援現場并非易事。內比都機場的航空管制塔在地震中倒塌,機場設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當地時間29日下午抵達仰光國際機場的中國政府救援隊伍,不斷協(xié)調和確認內比都機場的落地情況,希望能盡可能縮短前往災區(qū)的時間。然而,往返內比都和曼德勒的所有航班取消,直接導致救援隊伍擬降落內比都縮短救援時間的方案未能實現。

  “災情比預想更為嚴重”

  當地時間29日晚,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新聞小組發(fā)布最新消息,全國地震死亡人數為1644人,受傷人數為3408人,失蹤139人。數字仍在不斷上升。

  在強震后的第一夜,記者從多地受災民眾處了解到,當地救援人員只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為能夠接觸到的被困者提供有限的水和食物。“我們需要更多專業(yè)設備和人手。”內比都一位滿臉倦容的當地救援人員通過社交軟件告訴記者,“災情比我們預想的更為嚴重”。

  內比都當地救援人員告訴記者,受強震影響,大量消防站設施遭到嚴重損毀。部分加油站設備已無法正常運轉,救護車面臨燃油匱乏的困境,這進一步延緩了救援進度。震后第二天,仰光社會面總體平穩(wěn),但對未知的恐懼,正導致記者站周邊加油站開始大排長龍。

  曼德勒作為緬甸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此次強震中大量文化遺產受損。曼德勒皇宮、摩訶牟尼佛塔等古跡在地震中坍塌或受損。地震中的文化遺產損失,同樣令人嘆息。

  “盡一切努力幫助災區(qū)”

  震中曼德勒是華人主要聚集地。強震發(fā)生后,緬甸各地華人自發(fā)組織起一系列抗震救災志愿者隊伍,紛紛號召將仰光的救援物資和救援人員運送至災區(qū)。仰光—內比都—曼德勒高速公路是緬甸第一條,也是目前唯一一條高速公路,強震已導致部分路段坍塌。救援力量竭盡所能,開辟小道,盡力打通連接災區(qū)的生命通道,救援車隊不停穿梭其間。

  多家在仰光的中資企業(yè)也發(fā)揮所能,打開渠道,為當地受災民眾和救援隊伍發(fā)放飲用水和食物,并緊急調配大批抗生素、止血藥、消炎藥等急需醫(yī)療物資,幫助周邊受災群體。“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幫助災區(qū)同胞和當地災民。”一位在仰光參與運送物資的華人志愿者對記者說道,汗水已經浸透了他的衣裳。

  面對嚴峻的災情,緬甸當局明確表示“準備好接受國際援助”。中國救援力量義無反顧地奔赴第一線,用行動詮釋著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截至發(fā)稿時,中國救援力量已在重災區(qū)展開救援工作。與此同時,更多的中國救援力量正在源源不斷地馳援緬甸,為這場跨國救援行動注入強大動力。

  緬甸民眾紛紛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看到中國救援隊的到來,我們重新燃起了希望”“謝謝中國朋友,你們永遠是我們最可靠的鄰居”“中國朋友注意安全,平安凱旋”。緬甸媒體也以“中國速度”等為關鍵詞,報道中國救援力量的高效行動。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致緬甸領導人敏昂萊的慰問電中所說,中國和緬甸是同甘共苦的命運共同體,兩國人民胞波情誼深厚。中方愿向緬方提供需要的幫助,支持災區(qū)人民早日戰(zhàn)勝災害、重建家園。 (據《光明日報》)

網站編輯: